如果要说今年互联网最爆火的话题,ChatGPT绝对是毫无悬念,国内百度的文心一言也于今年8月31日正式向全社会开放,作为一项新兴的数字技术,这一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高效的内容创作能力让不少人为之震撼。与此同时,它们带来的版权风险也不容忽视。
当前,人们应用这类技术的范围很广泛,如写论文、画画、编程等等,但在法律上,对于使用这类技术创作的内容是否具有著作权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我国法律并未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可以构成作品作出明确规定,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也对此存在不同理解。
国外而言,美国版权局今年3月在对《Zarya of the Dawn》Midjourney部分版权保护案进行裁决时表明,由Midjourney生成部分的图片不属于人类著作成果,版权局将不对此部分进行版权保护。其认为,通过Midjourney、ChatGPT等平台自动生成的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完全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并且训练的数据是基于人类创作的作品,因此,不受版权法保护。国内而言,最近的相关版权案例是北京互联网法院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图片(AI绘画图片)著作权侵权纠纷作出一审判决,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认定,该案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图片(AI绘画图片)具备“独创性”要素,体现了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业界的看法也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这类人工智能本质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不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者”,即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且创作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性区别,只有自然人才能完成,所以不能获得著作权保护。也有人认为承认AI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是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鲜事物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的一般都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所以应该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可以获得著作权保护进行进一步探讨,而不是直接否定其价值,进而阻碍该类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所以,就普通用户而言,在使用该类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时要注意提高版权意识,主动防范和规避侵权法律风险,要仔细查看该类人工智能的使用协议,最重要的是在进行创作时不能简单的复制,要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以体现独创性的智力加工,就如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书所示,在创作时要进行诸如“对人物及其呈现方式等画面元素通过提示词进行了设计……体现了选择和安排”“调整修整过程亦体现了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等工作。
就法律法规而言,应当建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判断标准体系,平衡各方利益,特别是要界定好如何才是体现了人的创作,才能受到版权保护。
------------------------------------------------------------------------------------------------------------------------------------------------------------------------------------------------------
益阳广播电视在线版权与免费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湖南省益阳市广播电视台"、"益阳广播电视在线"、"益阳电视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如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益阳广播电视在线,任何媒体、网站或 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本网书面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益阳广播电视在线",违者追究责任
③本网转帖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的正规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跟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如本网转载稿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新闻纠错:80085816@qq.com
------------------------------------------------------------------------------------------------------------------------------------------------------------------------------------------------------